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发展简述(一)

2017-12-21 类型:新闻资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发展简述(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发展简述(一)

1802年乌拉斯登(W.H.Wollaston)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存在许多暗线。

1814年夫劳霍弗(J.Fraunhofer)再次观察到这些暗线,但无法解释,将这些暗线称为夫劳霍弗暗线。

1820年布鲁斯特(D.Brewster)第一个解释了这些暗线是由太阳外围大气圈对太阳光吸收而产生。

1860年克希霍夫(G.Kirchoff)和本生(R.Bunsen)根据钠(Na)发射线和夫劳霍弗暗线的光谱中的位置相同这一事实,证明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D线,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Na原子对太阳光谱在Na辐射吸收的结果;并进一步阐明了吸收与发射的关系——气态的原子能发射某些特征谱线,也能吸收同样波长的这些谱线。这是历史上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的第一例证。

很长一段时间,原子吸收主要局限于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未能引起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未找到可产生锐线光谱的光源。

1916年帕邢(Paschen)首先研制成功空心阴极灯,可作为原子吸收分析用光源。

直至20世纪30年代,由于汞的广泛应用,对大气中微量汞的测定曾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原理设计了测汞仪,这是原子吸收在分析中的最早应用。

195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物理研究所在展览会上展出世界上第一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空心阴极灯的使用,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得到了发展。


新闻中心 查看更多
  • [2021-06-29] 声级计声压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介绍根据G188-2002《声级计检定规程》、Jリ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介绍了声级计声压级检测的基本原理详细兑明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各个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阐述了声压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及表达方式。

资料下载 查看更多